
发布日期:2025-04-16 07:24 点击次数:197
前言
面对一条模糊的国境线,一个国家坚守原则,而另一个国家却得寸进尺。
一个国家国运正盛,百姓日益富足。
另一个国家刚刚摆脱殖民统治,急需树立国际形象,就是这样的两个实力不对等的国家发生了一场战争,还是弱国主动挑衅的战争,强国自然而然要还击。
结果可想而知,一句“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就能证明这个国家被打得多惨。
弱国,就是印度;强国,就是中国,那条模糊的国境线是“麦克马洪线”,说那句话的人叫做庞国兴。
一、模糊的国界线
自从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后就一直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为了占领亚欧大陆,英国人登上了印度半岛,并且凭借自己手中的武器将印度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展开剩余93%图|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当时的晚清政府正在努力挣扎地生存下去,但是封建主义已经不适合国情,不能给百姓带来福祉,因此中国内部对是否保留皇帝产生巨大分歧。
中原地区各行省纷纷闹着独立,远在边陲的西藏也处于混乱之中,面对清政府对于边疆的不管不问,英国的殖民主义者决定从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边界开始,一点一点蚕食中国。
他们先后派遣不少部队对中国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镇压,并且还派出科考队,详细勘测我国西藏西区的山脉、水流,并绘出最好、最精细的地图。
地图已经准备好,时间也到了1914年,中国已经从封建社会走了出来,开启了民国新篇章,但此时的民国也并不太平,各军阀混战,各国都趁着中国混乱期偷偷劫掠中国,英国也不例外。
英国方面一边在中国内地进行资本输送外,甚至还将主意打到西藏地区。
1914年3月,国民政府方面接到了英国殖民者的邀请,希望他们能够派遣官员前往印度首都德里,就中印边境问题详谈,自然,还有一封邀请函是寄到西藏最高长官手中。
面对英国殖民者的邀请,国民政府与西藏方面纷纷派人抵达德里,这不仅是对国家主权利益的维护,也是对英国的尊重。
在这场英、中、藏三方会议中,英国殖民者意图将西藏的部分地区割让给英国,并要求西藏独立。
面对英国殖民者的要求,中、藏双方面面相觑,作为国民政府的代表,是绝对不起出卖国家利益,因此,中方拒绝在协议上签字,那么,英国殖民者只能将希望寄托到藏代表身上。
图|麦克马洪
英国殖民者无奈之下只能请“真佛”登场,麦克马洪作为英国代表出现在藏地代表面前,作为英国特使,麦克马洪有着较高的政治自由,为了能够让藏地代表签字,他向其许诺:帮助藏地独立,并赠送五千支枪,五十万发子弹。
麦克马洪给出的条件直接说到藏地代表的心里,西藏最高长官一直都希望西藏地区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尤其是汉人士兵的掌控。
但是苦于没有实力,只能蜗居在汉人之下,一旦有了英国政府的支持,西藏统治者的腰杆也就硬起来,有了火枪等杀伤性极高的武器,西藏在对汉军的作战中也能胜出。
虽然藏地代表心中美滋滋,已经想要代替大领导签署这份条约,但是按照规定,他还是需要与大领导进行沟通,得到大领导同意,才能正式签署。
消息传回西藏,在藏地领导们一番商量后,决定签署这份文件以换取英国政府的支持。
就这样,藏地代表与英国代表签订协议,这份协议也划走了西藏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按理来说,画国家边线需要有精准的尺寸与详细的地理位置,但是藏地代表拿在手中的地图只是一张用红笔画着粗略线条,地图上没有任何文字表述,也没有任何地点名称,这样的文件藏地代表只能硬着头皮签署。
而这条红色地线就被称之为“麦克马洪线”。
面对这份英国代表与藏地代表签署的割让协议,中国各界政府都从未承认,就连西藏地区也不承认这个协议。
1947年,印度终于脱去殖民地的外衣宣布独立,但是他却要求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理性,也必须承认印度对于西藏部分地区占领的合法性,更是企图通过武力在完成他对于中国土地的占领。
原本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是在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时候占领的西藏部分地区,而印度现在完全独立。
那么之前被英属印度占领的部分自然也应该回归到西藏的统治中,于是在双方意见不合的情况下,印度开始趁着我国抗日正困难的时候一点一点蚕食中国领土。
二、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1951年,那时候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在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恢复的时候就进行抗美援朝作战,中国从上到下都为抗美援朝的事情忙碌着,也就暂时忽视了印度关于“麦克马洪线”的要求。
于是,印度趁着中国无暇管理之际,派遣士兵强过边境线肆意进攻我西藏地区,伤害藏族百姓,胁迫当地政府搬迁,直到1958年,印度共强行占有我国12.5万平方公里土地。
图|周恩来与尼赫鲁会面
面对印度对我西藏的领土的占有,我国一直保持以和平手段解决,为此中印双方进行多次谈判,以短暂维持西藏边境的稳定与和平。
1959年,没想到印度居然在我军已经收回西藏的情况下继续向我国边境线不断试探,甚至出现印军非法入境的情况,我国边境守卫军按照正常流程,对越境的印军进行抓捕审讯。
但是没想到印军竟然集合60多名兵力对我守边战队进行殴打,无奈之下,我军进行还击,在击毙9人、俘虏7人后,其余印军四散逃窜。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发生一回两回,从1959年至1961年的时间里,中印两国在边境发生的军事冲突以及印军对我国边境的侦查活动就不下百余次。
我国与印度有大片接壤土地,再加上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友好往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友好解决中印边境问题。
当时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就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也表达了中印在藏地的边境问题也应该按照原则进行。
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虽然我国一直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但是印度方面似乎变本加厉。
1959年,印度总统尼赫鲁专门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其信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将印度目前占领的西藏土地尽数划归给印度政府。”
面对这封“厚颜无耻的信件”,周总理在回信中表示: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国界线从来没有划定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也只是不被历史承认的虚假国界线,更何况,为了维持两国和平,中国从未越过这条线,如今中印边境的局势紧张,完全是印方造成的。
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周总理面对尼赫鲁的邀请,亲自赴约,前往新德里商议解决方案。
1960年4月,在周总理抵达新德里后,与尼赫鲁进行商讨,但并没有什么任何实质效果。
并且,印度率先对中印边境进行大幅度增兵,有侵略中国的意图。
为了保障我国领土完整,面对印度的突然增兵,中央军委也命令西藏、新疆的边防部队进入战备状态,一旦开战,则实施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主要分为东、西两段,东部由西藏军区任主力,西部则是由新疆军区担任主攻对象。他们接到军委命令后,迅速指挥部队,做好反击工作。
事实果然不出军委所料,印度果然向中印边境进军,其投入兵力约2.2万人,都是“打遍世界”的王牌部队,但是没想到在10天之内,就被我军大败,我军直入印度境内。
图|中印边境反击战东线第二阶段作战示意图
面对已经大败的表象,中国向印度提出“放下武器,和平解决”的要求,没想到印度政府全然不领情,再次增兵。
不可一世的尼赫鲁以为用三万名士兵就能将我两大军区的士兵打垮,在中央军委的要求下,为了缓和边境局势,必须要将印度打怕,对于他的进攻给予严厉的回击。
就这样,我军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到达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仅300公里的印控克什米尔楚舒勒地区。
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我国从未想过占领印度,因此,在军队到达新德里后,军委下达撤离命令,不占印度一草一木。
此命令一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空前高涨,得到各国领导人的称赞,而印度也终于乖乖地退回本国内,不再苛求“麦克马洪线”。
这次的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战场英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庞国兴,而他在战场上的经历也颇为传奇。
三、三人灭一营
1962年11月,我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全军上下鲜有败绩。18日清晨,55师163团9连接到上级指示,要求他们在前方的西山口攻击印军。
图|印度士兵
9连奉命进行战前准备,虽然当时已经是冬天,但是印度纬度较高,气候湿热,所以,哪怕已经进入冬季,印度的气温依旧相对比较高。
而战斗的时间选择在天蒙蒙亮的时候,面对人困马乏且懒散的印军,与旗帜鲜明、斗志昂然的我军形成鲜明对比。
冲锋号吹起,战争打响,在能见度极低的条件下,9连士兵对印军展开围剿,胜利自然是常在我军一方,短暂的战斗结束。
在打扫战场完毕后9连连长按照惯例查看自己的队伍是否出现人员伤亡,却发现4班副班长庞国兴失踪。
战士在战场失踪是大事,连长不敢怠慢,直接上报团委,因此163团在之后的战斗中一面作战,一面寻找失踪战士庞国兴的下落,那么,庞国兴到底去哪了?
在战斗过程中,庞国兴毕竟是副班长,在士兵中也是一名干部,为了给那些普通士兵树立榜样,他在战斗过程中奋勇向前,就在发现一股印军准备逃跑时,他立刻上前追赶,但因为视线的原因,庞国兴在消灭这股敌人后,自己也迷路了,无法回到连队。
迷路的庞国兴为了赶紧找到大部队,开始按照在部队中学习的知识寻找方向,可是他所处的位置树木众多,让他无法分辨道路。
就在他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时,他又陆续碰到三名同样迷路的士兵,分别是王世军、冉福林、周文轩。
他们一行四人,本着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原则,在众人的推选下,身为副班长的庞国兴成为四人的领队。
为了避免遇到印军袭击,庞国兴、冉福林一组、王世军、周文轩一组,两两交错向前行进。
就这样在早上7点左右,天已大亮,庞国兴等人侦查发现在西山口附近有一处敌人的炮兵阵地,其中火炮数门、士兵数十人。
面对着巨大的人数差距,按照正常思路来讲,人数少的士兵是不会主动上前,但是在他们与印军的多次交战,已经摸清楚印军的套路,于是他们四人按照分组,形成钳形攻势,向印军的炮兵阵地扑去。
印军看着从各处而来的火力认为他们被中国军队包围,在庞国兴等人击毙一人后,其余印度士兵作鸟兽散。
庞国兴四人无法将印军的火炮缴获带走,只好将火炮上面的瞄准镜拆卸下来,就地掩埋,避免印军再次将火炮使用在战场上。
图|我军作战部队
庞国兴等人在印军阵地前进行装备补给后,他们再次启程,想要寻找一些可以吃饱的东西,毕竟从早到晚,经历过两场战斗的他们还没有一口饭下肚,早已经饥肠辘辘。
身为小队长的庞国兴这时候盯上一辆汽车,汽车上还有十数名印军战士,这辆车的出现让四个人顿时喜笑颜开,因为有补给了。
庞国兴等人虽然刚刚进入印度战场没多长时间,但是对于印度什么样的汽车是运送物资的,什么样的汽车是运送给养的,他们都分得清清楚楚。
前面的那辆正是为前线的印度士兵运送给养的,并且还备有数十名印度士兵保护,避免被劫,可没想到这次是真的被劫了。
庞国兴等人依旧使用钳形攻势向汽车围去,并且及时进行火力进攻,凭借四个人的进攻占据在这场小型遭遇战中占尽优势。
印兵一见打不过车辆掉头就跑,甚至还丢下数包补给,见到印度士兵这般,庞国兴等四人也就不追了,在吃饱喝足后,庞国兴等人再次出发。
原本已经筋疲力尽的身体吃过印军的补给食物后,立刻变得精神振奋,他们在踏上前进的路程不远,就碰到一处规模不小的印军据点。
经过庞国兴的观察,这个据点中的士兵数量多达200人,200:4,人数差距过大,庞国兴等人决定先观察情况,等摸清楚敌人的动向后再做打算。
图|参与进攻的我军战士
经过摸排后发现,这支队伍每隔半个小时就会派出一小支部队进行巡逻,观察四周是否有中国军队的出入。
但是他们在巡逻过程中并不仔细,只是走马观花,因此,庞国庆等人决定,占据地形优势,对印军小股部队进行歼灭,如果遇到印军大部队,则迅速到山林中躲避,伺机进攻。
作战计划已经确定,下面就需要按照步骤实施,没想到当他们歼灭两队印兵后,这个营盘中的指挥官似乎察觉到附近可能有大量中国军队隐蔽。
因此印兵大部队开始向庞国兴四人方向移动,按照计划,四个人也隐蔽到四周的丛林中去,可是在这过程中,四人小队变成三人,周文轩走失。
为了不与敌人大部队正面相遇,庞国兴等三人只得沿着公路向北走,但没想到在行进过程中竟然遭遇印军士兵的射击,虽然没有射中,但对于他们来讲,这算得上是极大的人格侮辱。
三人的愤怒值一下拉满,端起56式冲锋枪就将那些印度士兵全部击杀,为了报复印军对三人的射击,庞国兴与王世军、冉福林商议后决定围剿那支200人的印度部队。
为了迷惑印军,同时也为了更有利地围剿,他们商议决定从前路迂回到敌人的后方,为了防止冲锋枪射程不足,他们全都换成56半自动步枪,这种枪射程远、精准度高,最适合这种状态下使用。
计划已经做好,三个人分不同方向向敌人的驻扎地挺进,随着一声声枪响,印军该部队的指挥官中弹身亡,印军见指挥官已经被射杀,他们也不管中国军队有多少人偷袭,全都一时间全都跑了,没有做任何抵抗。
图|庞国兴等人
经过了这场战役,庞国兴也与失散的部队联系上,回到部队后的庞国兴等人才发现,他们在短短一日一夜的时间里,居然打了五仗。
端掉了两个印军的火炮阵地,孤军深入15英里,由于他们在战场上做出卓越的贡献,因此经上级领导批准,庞国兴授个人一等功,王福林、周文轩、王世军授个人二等功。
他的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被当时的士兵所钦佩,就在战地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时,庞国兴说出那句永载中国军史的名句:“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作为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庞国兴等人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并且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有着一等功荣誉傍身的庞国兴并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努力训练,就这样庞国兴一步一步从排长成为连长。
但可惜的是在一次新兵作战训练的时候,庞国兴为了救一名新兵,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一生也被定格在25岁。
结语
在这一次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从中印边境线到印度首都新德里,总进攻时间约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不知道印度高层领导是否为自己一时脑热下达进攻中国的命令而后悔,他们或许是真的不知道中国有着像庞国兴、王福林等这样的英雄,这些英雄们可以为了祖国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土,拥有自己虔诚的信仰,也拥有属于本国的军队,但是印度军队在世界战场上却从来没有赢过。
这固然有中国军队善于作战的部分原因,但是印度硬生生地将侵略战争打成首都保卫战,这不得不说印度的军队在收起盲目自信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严格训练。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